2、3年前的預售建案,所顯示的價格卻為當初的預售交易價,這些舊資訊,「實價」參考價值不大 MyGoNews房地產(chǎn)新聞 市場快訊
2、3年前的預售建案,所顯示的價格卻為當初的預售交易價,這些舊資訊,「實價」參考價值不大
新聞摘要
  • 落差將近2年以上的實價,與中古屋落後2個月的成交行情,同步被攤開在同一個平臺揭露,容易造成民眾混淆
【MyGoNews林承志/臺北報導】經(jīng)過兩波的實價揭露,「實價」似乎仍遮掩著一抹面紗,除了停車位等問題,臺灣房屋根據(jù)實價登錄網(wǎng)站顯示發(fā)現(xiàn),有部分實價揭露所顯示的價格,是2、3年前的預售建案,因為是2012年8月以後辦理產(chǎn)權(quán)移轉(zhuǎn)登記,因此在實價登錄後,同步揭露於市場,然其所顯示的價格卻為當初的預售交易價,這些舊資訊,「實價」參考價值不大,使得實價登錄政策美意大打折扣。

臺灣房屋智庫執(zhí)行長劉怡蓉表示,實價登錄最大的好處,就是能快速收斂「開價」及「成交價」,促進不動產(chǎn)交易效率化,但由於實價揭露原貌不一,民眾必須層層關卡拆招,其中實價解碼市場行情,出現(xiàn)了「時間落差」。

原先政府公布是落後2個月的成交行情,但發(fā)現(xiàn)屋齡為「0」的新成屋,其揭露實價竟為2~3年前預售的成交行情,以中正區(qū)金門街建案來說,2年前預售推案開價約為68萬,當時成交行情每坪約50~60萬,該案於2012年6月建築完成,此次9月揭露資訊中,該建案有數(shù)筆交易紀錄,其登錄的單價每坪為51~60萬,顯示實價登錄公布的資訊即為當時的預售交易價格,而現(xiàn)今市場的成交行情為每坪72~82萬,對於這種落差將近2年以上的實價,與中古屋落後2個月的成交行情,同步被攤開在同一個平臺揭露,容易造成民眾對於市場價格的混淆。

另外,根據(jù)實價登錄網(wǎng)站顯示,北市信義區(qū)崇德街建案係為2012年6月的建築完成,也是屋齡為「0」的新成屋,實價登錄價格為每坪61~68萬,亦與09年當時預售成交價格不謀而合,而現(xiàn)今該建案的成交行情每坪約為80~85萬,劉怡蓉分析,屋齡為「0」的新成屋,讓實價資訊與目前市場交易行情有1~2成的落差,但其實是房價已在這兩年間穩(wěn)定成長。

至於另一個大同區(qū)延平北路一段的建案,也是在2012年6月的建築完成新成屋,實價登錄價格每坪約為54~64萬,也是兩年前預售交易價格,目前該建案的成交行情每坪約70~75萬左右。

劉怡蓉最後指出,民眾面對實價登錄的資訊時,房屋交易如果是有含停車位,一定要辨識該價格是否已扣除車位價格,而房屋的建築完成日如果是在近期的,特別是屋齡為「0」的新成屋,則應與周邊新成屋的價格多方比較,辨識出實價登錄行情為預售價格抑或為市價,因此建議民眾不能單看實價登錄網(wǎng)站所登錄的資訊,就直接做買屋賣屋的行情參考,還是需要消化、解讀,才能使得買賣雙方交易更迅速。